环境健康

环境健康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> 环境健康   >> 正文

登革热防治小常识

发布时间:2023年10月28日来源: 作者:

 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通过伊蚊(俗称花蚊子)叮咬传播,人与人之间并不会直接传染。

 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,主要由“病人→伊蚊→其他人”的途径传播。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,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-10天的增殖后,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。我国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,潜伏期一般为1-14天,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(称为隐性感染者)。

 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高热、头痛、全身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疼痛,以及面部、颈部、胸部皮肤潮红;出现皮疹、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。重症病例会出血、休克,病情进展非常快,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,应及时到正规的定点医院就医。

 登革热无特效药物治疗,主要为对症处理。

1.一般治疗:发热期应卧床休息,不宜过早下地活动,防止病情加重,采取防蚊隔离措施。

2.对症治疗

(1)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。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,要避免酒精擦浴;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,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。

(2)止痛。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,可使用镇痛药物。

(3)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。可使用甘露醇、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。

(4)康复治疗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。